今天,我们近距离感受中国中化

5月8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中化)正式宣告成立,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成立,一家资产和营业收入双双逾万亿元、海外业务占比高达60%的中国化工行业又一领军企业就此诞生。

新公司成立 客观需求+主观愿望

“两化重组的消息在社会上已经传了近两年,今年刚好能有机会与大家见面,既为消除社会过去对中国化工、先正达的误解,对新公司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说。

谈到为什么要重组成立新公司,宁高宁表示,中国化工品市场目前基本上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增长性也遥遥领先,是全球平均值的几倍。中国化学工业的成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并不断创造出新材料、新物质。但中国并没有真正综合性的、规模较大的全球性化工企业。尽管有一些相对大型的石化企业,但也是多数居于石油和化工产业链上游,从事勘探开发及炼油,产品也以大宗商品居多,下游企业的体量普遍不大,缺少像杜邦、拜耳、巴斯夫等相对综合的化工公司。从事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创新的民营企业居多,产品相对单一,规模总体偏小。由于市场主体分散,聚集效应较弱,行业呼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因此,除自身发展的需要外,来自市场及国际化的要求,也将两家公司联系在了一起,有了驱动力的新公司自然应运而生了。这不仅有助于打造一家行业领先的综合性化工集团,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还有助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的有机协同互补,增强科研和创新能力,释放企业活力。

成立后的新公司总资产规模将超过14000亿元,居世界第一,年营业额也将逾万亿元。行业涉及从石油勘探开发、石油贸易、仓储、物流、炼油,到乙烯、芳烃及精细化工。电子化学品及各种应用于飞机、信息产业、汽车等领域的高端化工材料产品门类齐备,种子、农药、作物营养、农业服务等业务在农化领域全球领先。

真正的融合 从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

“新公司的起点很高,也就意味着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但新公司不应只做物理合并,而应实现化学意义上的真正融合。”宁高宁强调说,这就是需要协同创造价值。

企业合并重组,其核心是创造协同价值。“小舢板绑在一起成不了航空母舰,化工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更需要协同。”宁高宁指出,作为一家化工企业,做一体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是我们最基本的商业模式,也是把这些资产放在一起唯一的理由。

总体来看,中国中化和中国化工在产业链、管理、财务等多个方面存在协同挖潜空间。两化所属的主要业务板块中,能源业务相对集中,相似性较高,运营和管理协同潜力相对较大。化工业务覆盖范围较广,细分产品和领域仍有差别,原料来源多样化,从产业协同上说,领域拓宽的横向互补、产业链上的纵向互补效应较强;在化工环保领域,两化各有一定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可通过协同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及产品体系,提供国内领先的化工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在农业领域,两化原有植保、种子、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产业以及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等。

宁高宁说,新公司成立后,对高度相关的业务,将通过扩大规模,集中研发优势,进一步降低成本,以赢得市场;对可以互补的业务,则通过延长产业链,打通上下游。最终,通过内部各企业的资源整合、结构优化,释放“1+1>2”的协同增值效用,提升市场竞争力。

“整合重要不在规模,不在世界500强排名,而在是否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这一点,整合就不算成功。”宁高宁强调。

未来发展 创新+打通产业链

“未来的发展任重道远。同跨国公司相比,我们还不能过于乐观,因为我们基础产业体量较大。但只要平台和市场够大,未来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成为全球领先化工企业的机会也会很大。当然,未来竞争会更加激烈,对公司业务会有一定冲击。而且一些跨国公司重组后亏损的先例,也提醒我们合并过程中应更谨慎,要把计划做得更为周全。”宁高宁表示。

新公司目前是唯一以化工为主业的央企,总资产和销售收入双双过万亿元,在世界范围内体量较大,但核心竞争力并非最强。因此公司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入地与国际领先化工企业对标,打造有技术、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强的全球化企业。

宁高宁提到,新公司未来路径非常清晰,就是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里长期持续地投入技术、投入研发、创新创造,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所有环节。不仅要对标规模、盈利、市场份额,还要对标技术、研发和创新,及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根据新公司正在制订的“十四五”规划,今后中国中化将集聚创新资源,打通产业链条,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视“科学至上”为企业精髓,决定了新公司在成立后必将继续充分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如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做好科技发展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充分整合各企业优势科技资源,在核心领域建设高水平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重点技术攻关,着重围绕化工新材料等领域补短板、强长板,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强化研产销协同机制,加强科技资源与市场紧密对接、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的产业化协同创新,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

此外,在全球产业链布局深度调整的当下,形成产业链竞争力,也是新公司的目标和着力点。以石油化工为例,两化可实现“石油贸易—仓储物流—炼化一体化—石化深加工—油品和石化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协同,形成以纵向一体化和高技术精深加工为主要特色的石油化工产业,并与材料科学产业深度对接。两化业务互补性很强,通过对产业和创新资源的专业化整合,将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牵头打造若干个产业链“链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我们炼化一体化的最终目标不应是汽煤柴油及乙烯和芳烃,而是更下游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聚合材料。”宁高宁说。

“双碳”战略: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化工行业作为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将面临又一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减排的任务更重,但发展的新机会也更多。不仅有利于提升行业价值,对技术水平高、产业结构好的企业更加有利,还将带动一系列新型化工产品和降碳减排服务市场的增长,特别是给中国中化正在致力于打造的环境科学提供了绝佳发展机会。”中国中化总经理李凡荣表示。

中国中化将低碳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在保证收入和盈利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通过多种手段持续降低单位产值、单位利润的碳排放强度,保障实现双碳中长期目标。具体来说,公司将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技术优势,以能效提升和产业升级为主要路径,突出低碳化工新技术、现代低碳农业两大特色,持续加大减排力度,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既要实施能效提升与清洁能源替代,也要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持续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还要积极开发应用二氧化碳化工利用与绿氢新技术,并发挥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优势,助力打造低碳农业。

关键词:

来源:中化新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